尴尬!储能和氢能这次“并列第一”
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相关人才缺口的不断扩大。有行业人士坦言,除了一些关键技术外,人才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最大掣肘。
好消息是,国家层面也关注到了人才紧缺问题,并为产业后备人才培养进行了相关布局。
近日,教育部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在&濒诲辩耻辞;加快紧缺人才&谤诲辩耻辞;培养这一重要任务中,将加快储能和氢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放在了双碳领域叁大紧缺人才的首位,并指出要以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为目标,推动高校加快储能和氢能领域人才培养,服务大容量、长周期储能需求,实现全链条覆盖。
成熟人才缺 对口人才少
缺口集中在四大领域
&濒诲辩耻辞;随着国家氢能支持政策的推出,全国各地竞相布局氢能产业,导致目前氢能领域人才缺口越来越大,高校氢能领域人才培养势在必行。&谤诲辩耻辞;北京氢沄科技氢能研究院院长赵红英对记者说。
据了解,目前氢能人才对口专业较少,2022年氢能领域人才主要来自化学工程与工艺(含电化学、燃料电池专业等叁级学科)和机械工程类专业,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专业。
赵红英指出,目前除了传统的结构工程师,热系统工程师及电气工程师可以从整车或者新能源行业转到氢能领域之外,其它领域专业人才都有所欠缺,大体体现在四大领域:
一是在燃料电池系统领域,缺乏系统应用工程师(即负责系统和整车对接所有相关工作的工程师),流体仿真工程师,以及系统工程师(包括系统控制逻辑实现及仿真验证等领域)等;
二是在燃料电池电堆领域,缺乏电化学工程师、材料工程师、力学仿真工程师、工艺工程师、电化学仿真工程师、金属涂层工程师等相关专业人员;
叁是在膜电极及关键原材料领域,缺乏需要长期培养的专业人才,比如质子交换膜工程师或者材料学专家(包括材料合成及膜制造工艺等方面人才),催化剂专家,碳纤维工程师(包括碳纤维的制备表征及批量工艺相关人才),密封工程师(氢能领域胶水的合成,表征及量产相关人才)等;
四是在上游制储氢领域,包括制氢,新型储氢材料开发及应用等领域也缺乏相关人才。
&濒诲辩耻辞;面对当前问题,产业人才的集聚与培养是当务之急,尤其是氢能专业人才的培训与培养迫在眉睫。” 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明荣表示,据汽车人才研究会调研,目前氢能领域专业人才数量严重不足,一方面,有经验的成熟人才缺乏,需要公司自主培养,过程相对较长;另一方面,院校毕业生对口专业人才少,公司需要从化学等相关专业招聘后再进行二次培养。
政策支持 高校开课
仍存叁大挑战
各级政府已经在推动氢能领域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2022年2月22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对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及《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2022年)》,&濒诲辩耻辞;氢能科学与工程&谤诲辩耻辞;专业被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该专业属于工学、能源动力类,修业年限为四年。
今年初,全国首个氢能专业落地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官方微信指出,在该校大电力学科体系支撑下,氢能专业以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等学科为牵引,有机融合制氢模块(电化学、化工、材料)、氢储运模块(能动、物理、材料、机械)、氢安全模块(化工、控制、材料)、氢动力模块(能动、物理、电气)等多个氢能模块课程。
近期,辽宁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辽宁省&濒诲辩耻辞;十四五&谤诲辩耻辞;教育发展规划》指出,支持辽宁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沉阳化工大学、大连交通大学、沉阳农业大学等高等学校加快新能源、储能、氢能、碳减排、碳汇、碳排放权交易等理工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培育绿色低碳领域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能源学院。
&濒诲辩耻辞;由于氢能人才的专业知识涉及到材料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化学反应工程、电子电控、机械设计、动力设计和流体仿真计算等学科,需要多学科、跨行业共同努力才能突破研发和产业化瓶颈。这对公司人才招聘与培养带来巨大挑战。多家公司反馈,氢能产业各专业人才全面紧缺,对口人才招聘相当困难。&谤诲辩耻辞;朱明荣介绍。
“‘氢能科学与工程&谤蝉辩耻辞;正式成为本科专业,对于氢能人才培养是一个重大利好。” 朱明荣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基于氢能人才跨学科、跨行业的特点,下阶段氢能人才要还需要加强产学研融合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人才质量。
朱明荣指出,我国氢能专业人才仍存在叁大挑战:
一是在专业能力方面,氢能产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对燃料电池、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整车、电子信息等知识都要熟悉,而目前市场上的氢能专业人才大多基础知识储备不足,知识结构单一。
二是在工程实现方面,氢能人才目前缺乏工程经验,缺乏大量车辆数据以供研究和分析。
叁是在人才激励方面,氢能专业人才待遇并不高,在行业里横向比较缺乏竞争力,目前氢能人才激励政策相当有限。
当务之急:
产学研携手 加速高校优质人才培养
今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向世界展示了氢能制备、储运、加注、燃料电池应用等完备的产业链,也证明了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已经进入了规模化示范的新阶段。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加氢站超过250座,占全球总数的40%以上,加氢站居于世界第一,移动加氢机也取得了技术突破。
随后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能在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战略定位、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提出了氢能创新体系、基础设施、多元应用、政策保障、组织实施等方面的具体规划,为我国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
吃下&濒诲辩耻辞;定心丸&谤诲辩耻辞;的公司,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同时,也在加速搭建氢能人才团队。
&濒诲辩耻辞;为了进一步培养人才队伍,龙蟠氢能源下一步计划全面强化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之间的人才互动,大化所的博士可以到龙蟠氢能源进行实习,龙蟠氢能源也会定期派遣员工到大化所进行培训。&谤诲辩耻辞;龙蟠氢能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濒诲辩耻辞;目前氢能行业的人才紧缺程度还比较高,主要是因为国内高校过去基本没有氢能方面的专业,目前行业的主力人才实际都是化学、材料等领域内转过来的,对于公司而言,尤其需要的是既懂得研发、又懂得工艺的复合型人才。&谤诲辩耻辞;
在赵红英看来,公司更看重相关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公司会做一些基础培训或者专题培训,但不系统。因此,相比公司如何更好地培养氢能人才,更紧迫地是目前高校如何更好地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他进一步解释,公司对于相关专业研发人员的学历需求基本都是研究生学历或更高,但目前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与公司需求不挂钩的问题,即学校为了学生论文指标要求所做的相关研究工作更倾向于新颖性(易于发文章),而不注重实用性。对此,他建议高校应该学习德国模式,更多建立校企联合的培养方式。
&濒诲辩耻辞;(校企联合培养)这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做的比较出色。即学生做的相关课题和氢能领域直接挂钩,做的论文解决了氢能关键领域的不少实际问题,同时后期也孵化出了一批优秀的校办公司。&谤诲辩耻辞;赵红英说,只有遵循这个思路,整个氢能行业才能更健康全面地向前发展。
&濒诲辩耻辞;我认为,行业的人才储备,一方面要从高校抓起,尽早建立与氢能、燃料电池相关的各项专业,另一方面,也需要科研院所更多地和公司强化交流,针对公司需要将实验室工艺转变为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共同培养、锻炼一批优质人才。&谤诲辩耻辞;上述龙蟠氢能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朱明荣表示,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氢能领域人才的发展需要立足氢能产业的实际发展,做好氢能产业的人才顶层设计;加强政府、公司、高校、行业之间相互协调、支持,紧跟产业发展的步伐,全方位加大对氢能产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以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为氢能产业的高速发展筑牢人才的基石。
推荐新闻
-
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05-08
-
重磅!又一省份全面放开化工园区外制氢!
2024-03-28
-
现代氢能首批氢能物流车示范项目在广州开启试运营
2023-12-25
-
最高1000万元补助!武汉青山区征求意见促进氢能产业发展
2023-12-22
-
我国西南地区最大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正式投运
202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