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能给双碳目标够提供哪些支撑?——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
实现&濒诲辩耻辞;碳达峰&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碳中和&谤诲辩耻辞;目标,科技创新能够提供哪些支撑?就此话题,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
记者:我国为什么要制定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濒诲辩耻辞;碳达峰&谤诲辩耻辞;、2060年前实现&濒诲辩耻辞;碳中和&谤诲辩耻辞;的目标?
刘中民:实现&濒诲辩耻辞;碳达峰&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碳中和&谤诲辩耻辞;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3月15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强调,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濒诲辩耻辞;碳达峰&谤诲辩耻辞;,2060年前实现&濒诲辩耻辞;碳中和&谤诲辩耻辞;,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前,中国的能源发展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安全问题,二是环境约束下的发展问题。全社会要形成绿色发展共识,我们必须调整发展方式,适应能源低碳化的国际大趋势。这既是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体现,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
人类历史上,能源革命和工业革命一直是交互进行的。能源利用是我国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占比大于80%,加上能源的基础地位和广泛辐射作用,实现&濒诲辩耻辞;碳中和&谤诲辩耻辞;目标,不仅意味着颠覆性的能源革命,同时也要求科技革命和经济转型。我们现在处于新一轮工业革命和能源革命的关口,&濒诲辩耻辞;碳达峰&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碳中和&谤诲辩耻辞;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要负起责任。如果&濒诲辩耻辞;碳达峰&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碳中和&谤诲辩耻辞;做不明白,能源革命做不明白,工业升级做不明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记者:您如何理解&濒诲辩耻辞;碳达峰&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碳中和&谤诲辩耻辞;目标?
刘中民:&濒诲辩耻辞;碳达峰&谤诲辩耻辞;是指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濒诲辩耻辞;碳中和&谤诲辩耻辞;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及自然吸收等,抵消自身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二氧化碳的相对&濒诲辩耻辞;零排放&谤诲辩耻辞;。
当然,不能把二氧化碳&濒诲辩耻辞;妖魔化&谤诲辩耻辞;,毕竟它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现阶段,不排放二氧化碳是不可能的,将其作为资源加以利用是相对理想的方式。&濒诲辩耻辞;碳中和&谤诲辩耻辞;不是完全禁止二氧化碳排放,而是一边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一边促进二氧化碳吸收,用吸收量抵消排放量,达到平衡。
记者:我国存在&濒诲辩耻辞;富煤、缺油、少气&谤诲辩耻辞;的现状。要实现&濒诲辩耻辞;碳达峰&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碳中和&谤诲辩耻辞;目标,从能源革命看,主要难在哪?
刘中民:二氧化碳排放与能源资源的种类、利用方式和利用总量直接相关。我国成为全球碳排放量最大国家,根本原因在于能源及其相关的工业体系主要依赖化石资源。要达到&濒诲辩耻辞;碳中和&谤诲辩耻辞;目标,必须重构能源及相关工业体系,从高碳向低碳化、绿色化突破。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任务异常艰巨。现在如果不打好基础,今后二叁十年的发展会很困难。
从能源领域看,最大的难关是我国各能源系统相对独立,整体效率不高,结构不合理。煤,多用于发电且利用率较低,是主要排放来源,新技术突破比较困难;油,资源短缺,油品质量不高;气,资源不足,只能优先保障民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形式与化石资源差别巨大,可再生电力难以并网;核电,局部电力过剩,热利用效率低。各能源系统难以协调发展的原因,除政策因素外,还缺乏链接各能源分系统形成优势互补、劣势对冲的关键技术。
实现&濒诲辩耻辞;碳中和&谤诲辩耻辞;目标,需要改变从工业革命以来建立的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体系,逐步转变为以非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体系。当然,化石资源和能源短期内不可能被完全替代,还需要通过技术变革等方式来适应&濒诲辩耻辞;碳达峰&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碳中和&谤诲辩耻辞;要求。
记者:科技创新对实现&濒诲辩耻辞;碳中和&谤诲辩耻辞;目标将起到什么作用?
刘中民:能源革命和工业革命根本上依赖于科技革命,科技创新是支撑实现&濒诲辩耻辞;碳中和&谤诲辩耻辞;目标的基础。我国前期在各领域部署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推动了一批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有力地促进了多行业低碳化转型。比如煤炭的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氢能、核能、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这些都与&濒诲辩耻辞;碳中和&谤诲辩耻辞;有关系。
但要实现&濒诲辩耻辞;碳中和&谤诲辩耻辞;目标,已有的技术体系仍有很大困难。不仅需要突破各领域众多关键技术,更需要破除各能源种类及各能源相关行业之间的壁垒,跨领域突破关键瓶颈及核心技术。因此,跨领域系统化布局&濒诲辩耻辞;碳中和&谤诲辩耻辞;科技创新不仅是发展的要求,也有巨大的空间,必将带来巨大的发展驱动力和总体节能减排效果。这也是我国新能源体系构建和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和难点。
记者:对于跨领域系统化布局&濒诲辩耻辞;碳中和&谤诲辩耻辞;科技创新,您有什么建议?
刘中民: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核心技术突破的路线图。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全国一盘棋,制定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路线。既要绿色发展实现&濒诲辩耻辞;碳中和&谤诲辩耻辞;,又要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一个长期的战略安排。
二要跨领域联合攻关,推进多能融合技术体系突破。当前亟需跨领域系统化部署&濒诲辩耻辞;碳中和&谤诲辩耻辞;重大科技研发任务,推进跨领域综合交叉,打破能源与其他行业、能源内各分系统间相互独立分割的局面,解决单个领域科技发展难以突破的跨系统问题。
叁要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形成全国低碳发展新格局。我国能源应用场景复杂,无法用一套通用的模式解决全国&濒诲辩耻辞;碳中和&谤诲辩耻辞;面临的所有问题。建议国家统筹区域发展与碳减排工作,选取典型区域、针对典型问题推进跨领域集成示范,以点带面促进形成低碳发展新格局。
四要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技、金融及资本的结合,促进成果转化。&濒诲辩耻辞;碳中和&谤诲辩耻辞;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构建新型创新体系,以充分调动政府、科研院所、公司、社会资本等要素深度参与,加快建成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速成果转化落地。
推荐新闻
-
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05-08
-
重磅!又一省份全面放开化工园区外制氢!
2024-03-28
-
现代氢能首批氢能物流车示范项目在广州开启试运营
2023-12-25
-
最高1000万元补助!武汉青山区征求意见促进氢能产业发展
2023-12-22
-
我国西南地区最大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正式投运
2023-12-22